中国科大实现毫秒级纳米成像揭示并解码神经突触传递核心机制原理

  • 2025-10-19
  • 1

摘要:本文聚焦于entity["organization",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0](中国科大)团队近期突破——通过自主研发的毫秒级时间分辨原位冷冻电镜技术,首次在纳米尺度、毫秒时间分辨率下“定格”了神经突触中囊泡释放与快速回收的全过程。借助光遗传学刺激与快速冷冻方法的创新组合,研究者捕捉到囊泡从“亲吻”突触前膜、迅速“收缩”成为小囊泡,直至“逃逸”回收或“全融合”的细节,并由此提出全新的“亲吻-收缩-逃逸/融合”模型,统一了半个世纪以来“全融合”与“亲吻-逃逸”两大模型的争议。本文将从四个关键方面——技术原理、实验设计、三阶段释放模型及机制生物学意义——对这一成果进行详细阐述,并在总结部分归纳其对神经科学与成像技术发展的双重意义。

1、成像技术原理揭秘

神经突触中的囊泡释放与回收过程,既发生在纳米级别的空间尺度,又在毫秒级别的时间尺度,因此传统显微成像和常规电镜技术无法同时兼顾高时间分辨与高空间分辨。中国科大团队认识到这一挑战,并开展了基于原位冷冻电镜(cryo-ET)技术的深入攻关。citeturn0search2turn0search1turn0search0

具体而言,该技术的关键在于“快速冷冻定格”——在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的数毫秒内,将样本迅速投入冷冻剂,使细胞状态瞬间“凝固”,然后通过冷冻电镜直接进行三维成像。中国科大团队将这一方法发展为具有“毫秒级时间分辨”能力的制样流程。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4

同时,他们将光遗传学刺激技术与投入式快速冷冻方法耦合起来:在神经元中表达光敏蛋白,通过激光触发动作电位,再在设定的时间点(如4 毫秒、10 毫秒、70 毫秒乃至300 毫秒)对样品进行冻固定,这样便可在不同时间截面“定格”突触囊泡释放的多个阶段。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4

2、实验设计与数据获取

在实验设计上,中国科大团队首先在原代培养的神经元中引入光敏蛋白,使其具备光触发动作电位的能力。研究者通过激光精确刺激神经元,触发突触前末梢囊泡释放,随后迅速实施浮动电镜载网投入冷冻剂,以纳米级速度冻结样品。citeturn0search2turn0search1

他们设置了不同的时间点(从4 毫秒到300 毫秒)进行采样,从而获得了多组代表不同释放和回收状态的样本。利用上千套高分辨率三维重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他们能够观察到囊泡数量、结构形态及其与细胞膜之间相互作用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2

在图像处理方面,团队还借助三维重构软件(如IsoNet)对冷冻电镜断层图像进行分割和分析,识别出不同大小、形态的囊泡,包括直径约29 纳米的小囊泡——推测为释放中间状态。citeturn0search2

3、亲吻-收缩-逃逸/融合模型

基于丰富的时序结构数据,团队提出了囊泡释放与回收过程的三阶段模型:第一阶段“亲吻”(kiss),囊泡先与突触前膜接触并形成约4纳米的融合孔;第二阶段“收缩”(shrink),囊泡迅速变小,其表面积大致减半,形成小囊泡;第三阶段是“逃逸/融合”(run/collapse),大部分小囊泡逃逸回收,少数则进行全融合。citeturn0search2turn0search0

中国科大实现毫秒级纳米成像揭示并解码神经突触传递核心机制原理

这一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将过去对立的“全融合”模型(囊泡完全塌陷进膜)与“亲吻-逃逸”模型(囊泡轻微接触即离开)统一起来。研究者指出——中间的“收缩”阶段是高效、高保真信号传递的结构关键。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1

具体数据显示:从动作电位触发后约4 毫秒内,囊泡进入“亲吻”状态;随后在数十毫秒内快速“收缩”;到了约70 毫秒以内,大多数囊泡通过“逃逸”方式被回收,而少数在更长时间内发生典型的“全融合”事件。cite雷火竞技turn0search2

4、机制生物学意义与应用前景

从机制生物学角度来看,该成果为理解神经突触如何实现高速而精准的信息传递提供了微观结构基础。突触囊泡释放是真正实现神经元间通信的关键环节,其结构变化和时间控制直接决定了信号传递的效率和可靠性。中国科大团队揭示的“亲吻-收缩-逃逸/融合”流程,为神经科学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态观察视角。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8

此外,从应用前景来看,该成像技术不仅适用于神经突触研究,还可拓展到其他快速生物过程的研究,如病毒侵入、细胞分泌、药物作用动力学等。中国科大研究者指出,毫秒级时间分辨冷冻电镜技术是一个可通用的“动态定格”平台。citeturn0search1

在疾病研究层面,这一成果也具有深远意义。许多脑疾病(如entity["disease", "阿尔茨海默病", 0]、entity["disease", "帕金森病", 0])与突触功能异常密切相关。通过揭示突触囊泡释放及回收的精细机制,研究者可从结构时序层面探寻突触病理变化,为新药开发与治疗干预提供新的靶点。citeturn0search4

总结:

中国科大团队通过自主创新,成功实现了对神经突触囊泡释放与回收过程的毫秒级纳米成像,使得过去因技术限制而难以揭示的“瞬态结构变化”得以可视化、可量化。他们提出的“亲吻-收缩-逃逸/融合”模型,不仅破解了长期困扰神经科学界的释放机制争议,也为理解大脑信息传递的微观结构与时序提供了关键视角。

展望未来,这项技术将开辟新的研究平台,不仅服务于突触科学,也将贯穿神经疾病研究、细胞快速动力学、精准医学等多个前沿领域。伴随类似方法的推广,生命科学有望迈入“毫秒-纳米”时代,对高速动态过程的解析将变得更为深入而精确。